“一代名将”魏延之死,历史上的魏延,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?

腾讯分分彩是真的么
你的位置:腾讯分分彩是真的么 > 新闻动态 > “一代名将”魏延之死,历史上的魏延,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?
“一代名将”魏延之死,历史上的魏延,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?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79

诸葛亮去世后,魏延与马岱密谋,计划先攻占汉中,再夺取四川,企图自立为王。

情况紧急时,杨仪迅速取出诸葛亮生前交给他的密信,告诉魏延:

诸葛亮生前就看出你迟早会造反,特意嘱咐我提前防范,现在预言成真了。你要是有种,就在马上大喊三遍"谁敢动我",要真能做到,我立刻把汉中城让给你。

魏延听后放声大笑,冲着杨仪喊道:"姓杨的,你给我听好了!诸葛亮活着的时候,我或许还让他几分。如今他死了,这世上谁还能奈何得了我?莫说喊三声,就是喊上三万声,又有何难!"

魏延手握大刀,勒紧缰绳,在战马上高声喝道:"哪个不怕死的敢来取我性命?"

话音未落,魏延身后突然有人厉声喝道:"我来取你性命!"

电光火石间,只见刀光一闪,魏延便从马背上栽了下来。

大家都惊呆了,没想到杀死魏延的竟然是马岱。

《三国志》中关于魏延之死的记录,与《三国演义》里绘声绘色的描写完全不同。

【一、“蜀汉名将”魏延之死】

公元234年秋,诸葛亮率军进行第五次北伐,驻扎在五丈原。他预感自己时日无多,便召集杨仪、费祎和姜维等心腹将领,商议撤军事宜。

最终,诸葛亮敲定了计划:

军事指挥权交给杨仪,安排魏延负责殿后,姜维紧随其后。

如果魏延抗命不遵,让姜维负责殿后,蜀军仍能顺利返回成都。

诸葛亮去世后,费祎前往魏延军营传达命令。没想到魏延毫不心虚地反驳说:

"丞相虽已离世,还有我魏延在此坐镇。你们负责护送丞相家属和棺木返回都城,由我率军迎战敌军。岂能因一人去世就耽误国家要事?"

费祎刚提起杨仪的名字,魏延就气得拍案而起:"让我魏延给他杨仪打下手、当后卫?做梦!"

诸葛亮去世了,但我还活着。他的下属可以护送灵柩回去安葬,我会继续带兵讨伐敌人。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耽误国家大事?再说魏延是什么身份,凭什么要听杨仪指挥,给他当后卫部队?

杨仪和魏延向来不和,但深受诸葛亮信任。

杨仪担任诸葛亮的参军,多次随军北伐。无论是处理相府日常事务,还是调配军需粮草,他都能安排得妥妥当当。诸葛亮因此对他格外器重。

杨仪虽然能力很强,但心胸狭窄,特别和魏延这个丞相司马合不来。

魏延仗着自己战功显赫,平时目中无人,只听诸葛亮的话。军营里大家都怕他,唯独杨仪压根不把他放在眼里。

在一次宴席上,魏延和杨仪因言语冲突直接拔刀对峙,从此两人关系彻底破裂,见面就像仇人一样。

诸葛亮很欣赏这两人的才能,尽管他多次尝试调解,但效果不大。

诸葛亮非常欣赏杨仪的才能,也看重魏延的勇猛,总是为两人关系不和感到遗憾,不愿偏袒任何一方。

两人的不和闹得沸沸扬扬,连东吴之主孙权都听闻了此事。

诸葛亮临终前,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两人可能因私怨误事。为此他特意叮嘱费祎:等他去世后不要公开消息,必须严格遵照他的安排行事。

听说魏延不肯配合,费祎马上提醒杨仪执行诸葛亮准备的备用计划。

没想到,杨仪带兵刚退到南谷口,暴怒的魏延不仅违抗命令,还派兵堵住杨仪去路,甚至一把火烧掉了撤退用的栈道。

要不是诸葛亮临终前留了后手,安排姜维殿后,蜀汉光应付这场内乱就得吃大亏。

没过多久,刘禅同时收到了魏延和杨仪的告状信,两人在信里互相指控对方有谋反之心。

刘禅犹豫再三,最终采纳了蒋琬和董允的意见。他先安排蒋琬去接杨仪回来,同时命令部队返回成都,等之后再做决定。

刚走出十里路,蒋琬就收到紧急军报:杨仪竟派马岱诛杀魏延,连他全家老小都没放过!

据传,魏延被杀后,杨仪不仅砍下他的头颅,还故意用脚踩着,轻蔑地说:"废物!现在还能作乱吗?"

魏延智勇双全,作战勇猛,堪称蜀汉中期的一员虎将。

可惜的是,这位百年难遇的军事奇才,最终没能战死沙场,反而倒在了同胞的刀下,这样的下场真叫人痛心。

不过,《三国演义》里讲得很清楚,魏延被杀这事其实不冤枉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中提到,魏延归顺刘备时,诸葛亮给他看相,注意到他后脑勺有块异骨,据此判断此人日后定会背叛主公、出卖国家。

因此,诸葛亮临终前特意安排,设下计谋除掉魏延。

有人认为,魏延的死是三国时期最冤枉的事。要是他活着,蜀汉可能不会那么早覆灭。

哪个说法更靠谱?

历史上真实的魏延,究竟是怎样一位将领?

【二、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?】

1、作战勇猛,深受刘备器重

魏延,字文长,早在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进入益州时,就已经作为私人武装成员(东汉末年地方豪强私自组建的流民武装)追随刘备。

一年过去,刘备和刘璋彻底闹翻,他决定攻占益州。

这段时间,魏延作战勇猛,多次立功,因此晋升为"牙门将军",负责统领刘备的亲卫部队。

公元219年,刘备攻占汉中后,在成都自封"汉中王",但汉中太守一职却迟迟未能确定人选。

很简单,汉中和荆州对刘备来说都极其关键,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战略价值,缺一不可。

那时候,关羽负责荆州防务,众人普遍认为汉中太守一职铁定会由张飞接任。

但谁都没想到,负责镇守汉中这个重要岗位的,最后会是牙门将军魏延。

将士们心里不痛快。

刘备在众人面前试探魏延:"现在把汉中交给你管,说说你的防守计划?"

魏延豪迈地高声说道:"就算曹操带着全天下的人马杀来,我也能替主公挡住!要是来个普通将领带着十万兵,我直接替您拿下他!"

刘备对魏延的表现很满意,越来越器重他。
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魏延把汉中防守得滴水不漏。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,最终获得了朝廷将领们的信任。

公元221年,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,建立了蜀汉政权。

魏延因战功显赫,被提拔为镇北将军,并获封"都亭侯"爵位。他在蜀汉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五虎上将,负责驻守汉中要地,为蜀汉把守北方门户。

公元223年,刘备在白帝城去世。继承先帝遗志,诸葛亮开始筹备北伐事宜。

北伐战争打响时,蜀汉"五虎将"已全部离世。在刘备留下的将领里,唯有魏延正值壮年,作战勇猛,堪称军中支柱。

2、胸有韬略,却无处施展才华

诸葛亮任命魏延担任凉州刺史和丞相司马两个重要职务,同时让他统领先锋部队,负责军中核心事务。

凭借多次战功,魏延获得蜀汉后主刘禅封赏,获封"南郑侯"爵位,同时晋升为前军师"征西大将军"。至此,他在蜀汉军中的地位仅次于丞相诸葛亮,成为军队第二把手。

魏延不仅作战勇猛,还很有谋略,称得上能文能武。

历史上,魏延最广为人知的军事策略当属"子午谷奇袭"方案。

首次北伐期间,曹魏方面负责防守关中重镇长安的守将,正是曹操的乘龙快婿夏侯楙。

夏侯楙这人要本事没本事,整天就知道喝酒玩女人,纯属一个没用的废物。

经过仔细考察蜀汉交界的地势,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冒险方案:

魏延向诸葛亮提议,只需拨给他五千士兵,就能从褒中出发,向东穿过秦岭,再走子午谷北上,十日内必能抵达关中。

看到我们大军压境,夏侯楙肯定会弃城逃跑。这样我们就能进城补充粮食,同时丞相带着主力部队从斜谷出发。最后咱们在长安城外汇合就行。

魏军反应过来派兵增援时,咱们早就拿下咸阳西边了,这样胜局就稳了。

魏延显得很有把握,但诸葛亮向来行事稳重,仔细考虑后觉得这个方案风险太大。他认为不如先攻祁山,拿下陇西,再进军汉中更为稳妥。

因此,他没有采纳魏延的提议,错失了实现北伐目标的最佳机会。

这次机会之所以被称为"千载难逢",是因为没过多久魏明帝就发现关陇地区战略价值重大,立即撤换了能力不足的夏侯楙,改派曹真和司马懿两位名将前去镇守。

诸葛亮北伐时,曹真算不上大威胁,真正难对付的是司马懿。

因此,诸葛亮耗尽毕生精力,六年间两次兵出祁山、五次率军北征,最终仍未能完成收复中原的夙愿。

"壮志未酬身先死,常令豪杰泪沾衣",每每想到这两句诗,总叫人感慨万千。

魏延提出的子午谷突袭计划看似大胆,但仔细分析确实具备实施条件。

走子午谷虽然路不好走,但离长安最近。魏延要是能带兵快速杀到,确实能出其不意攻下关中,再顺势拿下长安。

魏延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快,一旦顺利实施,蜀军就能避开与曹魏的持久战。要知道,在魏蜀吴三国里,蜀汉的家底最薄,根本经不起长期消耗。

性格上的问题,导致了不幸的结果。

魏延能精准判断战场局势,却始终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处境。

魏延在军中立下不少功劳后,地位越来越高,人也变得骄傲起来。他越来越目中无人,有时连诸葛亮都敢顶撞。

魏延对诸葛亮拒绝他的"子午谷奇谋"耿耿于怀,私下总抱怨主帅太过谨慎,觉得自己一身本事无处施展。

诸葛亮心胸宽广,没计较魏延的牢骚和不满。

魏延的悲剧结局,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。

要不是他非要争强好胜,把诸葛亮的临终嘱咐当耳旁风,还看不起临时主事的杨仪,最后怎么会落得个脑袋搬家、全家死绝的悲惨结局?

《三国演义》里讲魏延想造反,其实是杨仪在背后栽赃他。

费祎分析姜维不愿投降曹魏而选择南撤的原因,主要是为了对付杨仪。

魏延的真实意图并非投靠曹魏,而是想除掉杨仪,取代诸葛亮的位置,继续领兵北伐。

魏延这么做虽然带着个人目的,但绝对没有背叛的意思。

虽然他的功名远不及张飞、关羽显赫,但三人有个共同点——都因性格问题丢了性命。

【总结:】

杨仪费尽心思铲除了对手魏延,结果自己也没捞到半点便宜。

他本以为诸葛丞相会选自己做接班人,没想到诸葛亮在最后时刻却向刘禅举荐了经验尚浅的蒋琬。

杨仪整天愁眉苦脸,还跟同僚发牢骚:"早知今日,当初丞相去世时我就该带着军队投奔曹魏!"

事情终于水落石出,真正想投靠曹魏、天生反骨的,原来是杨仪本人!

得知此事,刘禅考虑到杨仪过去的贡献,最终免了他的死罪,仅将其革职并发配到汉嘉郡。

杨仪仍不知收敛,继续满腹牢骚。刘禅终于失去耐心,下令将他抓捕。杨仪明白自己罪责难逃,最终选择自尽。

魏延虽然报了仇,但蜀汉实力严重受损。他去世后,蜀国人才凋零,只能让廖化这种老将挑大梁。

俗话说:"猜疑是谗言的温床,腐朽招来蛀虫"。蜀汉表面亡于曹魏之手,实则败亡的种子早已在这场内斗中埋下。